当前位置: 首页纸业资讯国内动态正文

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

发布日期:2020-04-20   来源:山西日报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内涵是文化长盛不衰的支撑,只有着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才能活化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

当前,在一些地方,县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在较浅的表面,缺少深厚的学术研究支撑,难以全面展现县域传统文化资源的精华精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和阐释。比如;有的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范围、力度、深度都不够,以至于一些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凸显不出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出现“跟风”现象,民俗文化呈现趋于雷同。为此,我们应重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以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基础,让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更加持久。

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要以创新为动力,在打造产业链上下功夫。要将重点放在文化资源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之上,充分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精心打造县域传统文化品牌,科学确立县域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

以市场化理念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传统文化资源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树立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品牌意识,用文化品牌引领文化产业。一要将重点放在挖掘传统特色文化资源上,仿效“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创作的艺术呈现成功范例,瞄准药王故里、“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文化资源,在影视剧、诗歌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打造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文化。二要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挖掘,将八音会、上党梆子等传统戏曲推向文化市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三要大力挖掘“红色”文化基因,通俗易懂地宣传革命传统和英雄人物,用革命精神去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以市场化理念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形成一个充满活力、良性运转的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文化市场的购买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传承的过程;同时,市场的拓展与产业的壮大又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极强的扩张力。这样两相作用,就能实现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运用新语言新形式包装传统文化资源。群众购买文化产品,不仅仅止于欣赏,更多的是获得精神熏陶和情感寄托。根植于民间沃土的传统文化资源,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折射出多彩的民风民俗,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要从民间艺人的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在包装上要凸显出浓烈的心理效应;要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强烈而又质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现出“原生态”的文化气息,进而散发出地域色彩。

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品牌的宣传力度。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支撑点。实现文化发展繁荣,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就要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我们的地域优势与人文优势,要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做强文化产业,必须塑造文化品牌。宣传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多渠道、灵活的宣传推广体系,将一些在艺术领域和人民群众中获得了双重认可的优秀传统文化剧目包装推广,为外人所知、所懂、所欣赏,从而实现精神的共鸣。只有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才能实现吸引群众、扩大影响的目的。只有建立健全宣传的长效机制,做到宣传的全面性、长期性、稳定性,才能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性。

责任编辑:王磊

稿件反馈 

中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该文章系转载,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关信息或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网友评论
 
 
最新纸业资讯
访谈
纸业资讯排行
最新求购
南京中纸网资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苏ICP备10216876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20501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716号
视频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