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公一百零五年蔡伦发明造纸术以来,纸早已成为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文化科技的基石,闪耀着文明之光。
信息时代,电脑走进千家万户,造纸依然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缤纷的纸张,美化和服务于人类。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造纸业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正从“造纸大国”向“造纸强国”迈进!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1965年高考,我选择了制浆造纸专业,如愿进入了北京轻工业学院纸652班,这就是我的初心和理想。初心是我心底的光芒之源,是事业的起点,也是力量的源泉。前进的路上守住了初心,光芒就会照亮心心念念的远方。追求理想,就是执着的探索与拔涉,就是深深的眷恋与付出,不会在半途返航。
回顾几十年的经历,用32年的坚守,践行了最初的梦想,忠于造纸,纸上筑梦,把论文写在了造纸生产线。纸和造纸已成为我生命中不能忘却的美好回忆!
站在灵魂的高地,回望过去,笑谈苦难,那燃烧的岁月,那如烟的激情,是人生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岁月无痕,人生有痕,中国造纸有我的足印!
中国造纸学会徽章(本人获得1990.2)
中国造纸学会会员证书(发证1990.2)
毕业前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留影(1970年)
1970年夏天,带着青春的梦想,带着北京天安门前的留影,走出了依依不舍的北京轻工业学院的校门,连续乘坐三天两夜的火车,在黔南州都匀市人事局报到,经过一周的学习,进行了第二次分配,再乘火车到贵阳,又换汽车和马车,来到了祖国大西南——贵州省惠水造纸厂。从此加入了造纸行业的劳动大军,四季工作服伴随我度过了32年。
贵州惠水县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贫困山区,也是汉族、苗族、布依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地区,惠水造纸厂就建立在被铲平的山头上。
刚刚告别大学校园的意气风发,贵州高原是我人生路上不可磨灭的起点。工作和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习俗不同,语言不懂,交通不便,再多的困难都要学会坚持,那不仅仅是一种无畏的坚强,更是一种永恒的誓言!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除了与我同去的机651陶启和同学,厂里还有两年前就来这里工作的北轻院68届两位学哥金道兴和李桂廷,一位学姐黄双美,还有可亲可敬的林育德老师,工作中我们相互帮助,生活中相互关心,感到亲如家人。
惠水造纸厂是一个边生产边扩建的新型企业,一条生产线在紧张而有序的生产书写纸,准备扩建的卷烟纸和板纸两条生产线已经有了厂房,还没有设备安装。在“抓革命,促生产”的氛围中,我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就是车间三班制的质量检验员,负责造纸生产全过程的原材料及各道工序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身处生产第一线,是辛勤的劳动者,也是虚心的倾听者和思考者。满手的老茧,一身身汗水,炼就了忠于中国造纸的赤胆忠心!
出于对造纸技术的渴望与求索,除了虚心向工人师傅请教,还不断学习技术资料,学习和了解造纸全过程,协助车间技术员改进工艺,参与工艺规程的制定与修改。面对供不应求的产品和接连不断的订单,还有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一日日,一年年,在普通中普通,在平凡中平凡!
在贵州惠水造纸厂,学习雷锋好榜样,甘当志愿者宣传员,自愿开创了从无到有的“惠水造纸厂广播站”,并兼任了唯一的业余播音员,其他人的休息时间,正是我采访、写稿、播音忙碌的节点。
走过十年,本人从幼稚、单纯、浅显变得理智、自信和从容。正是这打基础的十年,实践出真知的十年,深深体会到一张合格的纸,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
贵州十年的光阴,把职业当事业,如饥似渴学专业,勤学苦练基本功,有艰苦的付出,也有甜蜜的收获,既是人生路上的一种历练,也是生命长廊中的一道风景!贵州是我成长、成熟、和成家的地方。
贵州的好山好水,贵州人的坦率真诚,汇聚成我心中一首难忘的歌,成为我永远的眷恋。
贵州惠水造纸厂工作证(1970.6——1979.4)
在贵州惠水造纸厂涟江取水源留影(1970年)
与贵州惠水造纸厂同事和军代表合影(1977.1)
在贵州惠水穿苗族服装留影(1975年)
1979年4月,告别了工作10年的惠水造纸厂,从贵州高原来到了江南水乡,调进了江苏省镇江市大东造纸厂。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机台多品种的大型企业,始建于1951年,企业性质历经私有、公私合营、国有、中外合资、再回归国有多次转制,浓缩了70年的时代变迁,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是镇江市和江苏省轻工系统的重点企业,荣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厂区座落在风景优美的北固山下长江边。
心系梦归处,不负韶华年,感受新变化,期待新发展。继续从事造纸业,这已经不是梦想,而是我的日常。
镇江大东纸业厂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大东纸业生产线现场
江苏镇江大东纸厂工作证
(1979.4——2002年退休)
大东造纸厂厂徽
大东纸业员工岗位标识卡(中外合资时期)
大东纸业员工岗位标识卡(中外合资时期)
大东纸厂夏季、春秋季、冬季工作服
在大东纸业,我一直从事造纸技术工作,主管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先后担任工艺技术员、质检科长、全质办主任、引进办付主任(分管技术)、造纸车间付主任(分管技术)、品管处付处长(分管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兼任江苏省造纸研究所业务管理12年(1981至1993年),也是工厂技改领导小组成员。
工作期间,多次参加江苏省造纸公司及国内外同行举办的技术交流活动,参加本单位四十多个造纸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其中有公安部专用的第一代身份证卡纸,纸杯原纸和面碗原纸为国内首创,防伪税务发票系列用纸是国税局唯一定点产品,也是国家专利产品。为建立健全本厂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做出了不懈努力。曾获江苏省优秀论文奖,其中两篇论文被推荐到中国造纸学会,又被推荐到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库》出版收藏。无论对造纸企业的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以及产品工艺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有多年的工作管理经验,掌握和了解国内外造纸化学品的动态信息和应用技术。多年来,能为产品创优升级尽全力,也为中国古老发明添新芽。
信招天下客,益从质中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东纸厂邮封纸和书写纸在全国同品种评比中名列第一,这两个产品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轻工部出口产品金质奖,成为省外贸出口免检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国内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深受国内外用户赞誉,还有四个产品荣获轻工部和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4年,我代表大东纸厂在丹东参加了轻工部召开修定邮封纸国标的任务,并在会上作了重点发言。1989年10月,大东纸厂多个产品参加了北京
国际纸张博览会,我担任了展区唯一的解说员,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全厂员工的好评。
通过建立原材料“供应商档案”,确保不合格的原材料不采购;每年工厂召开大型订货会,我都能认真准备数据和样品,全面精准的介绍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情况,得到国内外用户一致好评,同时,也建立和不断完善“用户档案”,为新老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造纸企业进入了资本、技术、规模、品牌的全面竟争,工厂的产品必须做到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上世纪90年代,不少企业面临市场营销疲软,大东纸厂依然一片繁荣景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1993年,大东纸厂与印尼金光集团合资,八台长网造纸机和一条引进芬兰高级美术铜版纸涂布生产线,常规产品多达24个品种,可生产21克/平方米到400克/平方米各类中高档文化用纸、工业配套用纸、食品级包装纸、防伪系列用纸,年生产能力10万吨。工厂的质量方针是:“挑战极限,追求完美”,产品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为了提高产品市场竟争力和产品档次,我和有关部门一起对重点产品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标准”,对全厂的六个质量控制点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到了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大东纸厂建于1951年,有经验的老工人陆续退休,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产品不断创新,新工人上岗和在岗工人技术升级,都要进行技术培训。在厂期间,每年都有我的讲课任务,结合本厂生产实际,自编教材。我讲课的课堂有时在生产现场,有时在原材料收购会议上,有的教学工具是检测仪器,有的教具就是本厂的纸张。
厂内每次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本人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无论在专业技能,还是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无不渗透了辛勤的汗水和留下刻苦的身影。
岗位多变,信念不变,让青春之花最美的绽放!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信誉度,拼搏到感动自己,得到了领导和员工的认可,多次得到厂内和轻工系统的表彰,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者。1991年大东纸厂被评为镇江市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本人被评为镇江市质量管理先进个人。我的一篇文稿《质量月里谈质量》被刊登在《镇江日报》上。
在上海参加全国邮封纸质量评比会,大东纸厂产品荣获全国第一名(1983年)
在丹东参加全国造纸国家标准宣贯会(1984.1)
在镇江参加大东纸厂邮封纸国家银奖鉴定会(1984年)
在镇江参加大东纸厂书写纸银奖鉴定会(1985年)
与大东纸厂造纸车间办公室成员合影(1987.11)
与大东纸厂造纸车间办公室部分成员合影(1989.2)
大东纸业产品参加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纸张博览会,担任唯一的解说员(1989.11)
在南京参加江苏省造纸行业同品种产品质量交流会,介绍大东纸厂产品创优和质量管理经验(1991.10)
在原料收购地,参加大东纸厂采购部门原料收购会,讲解原料质量和质量管理(1991.5)
大东纸厂质检科合格科室验收(1991.5)
与大东纸厂质检科部分成员合影(1992)
与大东纸业品管处部分成员合影(1994.11)
与品管处办公室同事合影
(1994.12)
与江苏省造纸研究所成员合影(1992.11)
与江苏省造纸研究所部分成员合影
(1992.11)
与镇江大东纸厂党校学员合影
(1989.10)
与镇江市女科联部分成员合影(1989)
为镇江市小记者讲解《纸和造纸》
(1991.10.6)
为镇江市小记者讲解《纸和造纸》
(1991.10.6)
上世纪九十年代,本人曾荣获江苏省优秀论文奖,其中两篇被省造纸公司推荐到中国造纸学会,又由中国造纸学会推荐到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库》,再由本人签名确认后出版收藏并发行。
《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发给本人的通知(1990年)
《中国科学技术文库》样书订购单(1990年)
本人对《中国科学技术文库》所征集的论文签名确认(1990年)
1993年,我的一篇文稿《质量月里谈质量》被刊登在《镇江日报》上
镇江大东纸厂办公用纸
镇江大东纸厂信封(合资前台)
江苏省造纸研究所办公用纸
为了镇江市城市建设规划,也为了企业发展有更好的空间,2009年大东纸业退城进区,整体搬迁到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镇江新区,老企业,新姿态,二次起跑向现代化转型。
二十一世纪镇江大东纸业新厂区办公楼
青春是一本书,用初心立志,用理想布局,用信念书写,用执着出版。感谢我的大学母校北京轻工业学院的培育之恩,让我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感谢贵州惠水造纸厂和镇江大东纸厂为我创造了全方位学习和服务的机会和平台,让我在工作中慢慢成熟和成长;在需要奋斗的年华,还需要感谢一位能给我带来动力的人,在人生充满竟争和压力的舞台上,协手面对挑战和危机,相互认可、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他就是我的大学校友、我的同事、我的战友、我的知心爱人陶启和先生;更应该永远感谢的是我学习成长和生活在伟大幸福的毛泽东时代!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七十年时光流转,感觉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非常幸运用一生的精力守望中国发明造纸术,幸福在于脚踏实地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每一点平凡的努力,都在不平凡的祖国蓬勃发展的造纸事业里。我献身造纸,纸上筑梦,把满腔热血洒在生我养我的热土上。
曾经燃烧过激情,曾经绽放过青春,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愿能成为明亮的篝火,照亮前方,温暖心怀。
回顾几十年的经历,岁月流转初心在,无怨无悔感人生,淡泊名利报党恩,执着坚守造纸情,科技创新有担当,扎根一线不离本,人民培养我成长,理当一切献人民。
作者厉莲芝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