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正式印发《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全方位推动空间、产业、生活、治理转型,努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绿色成为公园城市最鲜明最动人的底色,走出一条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确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构建、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绿色发展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基础逐步夯实,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座更加牢固;到2035年,实现超大城市全面绿色低碳发展。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空间格局全面构建,绿色发展质效提升、活力持续激发,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公民参与度高的绿色消费体系全面构建,绿色生活方式深入践行,全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绿色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改善,绿色要素体系精准匹配发展需求,绿色低碳领域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加快空间转型:全面提升超大城市人口经济承载能力
《规划》提出,成都将巩固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实施城市精明增长战略,注重全域统筹、差异管控、精细集约,系统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开发模式、建设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提升超大城市人口经济承载能力。
持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功能结构,促进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以“留改建”为主导的50个片区有机更新,力争完成112个非核心功能项目纾解。以“城市针灸”理念促进老街巷、老院落焕发新生,以“创新创意”方式推进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更新改造,推动城市和建筑焕发新生。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实施轨道网络高质量发展计划,包括启动第五期建设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获批开工等。
突出产业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产业转型方面,成都将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存量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全面推广绿色循环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打造特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集群成员包括清洁能源制造产业、新型绿色服务业、“生态+”产业等。大力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建强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在清洁能源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着眼“研发+制造”培育跨区域产业,大力发展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发挥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贯通上中下游产业链,与乐山、眉山共建世界级晶硅光伏产业基地等。
鼓励支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协作消除废弃污染物。
推动生活转型:加快普及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规划》提出,成都将实施绿色细胞示范创建工程,具体包括节约型机关创建工程、绿色家庭创建工程、绿色学校创建工程、绿色社区创建工程、绿色商场创建工程、绿色建筑创建工程。
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当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成都将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
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运收处置能力,完善餐厨垃圾投放、收运、处置全流程处置网络,引导企业不断升级厨余垃圾去杂、破碎、发酵、降解等处置设备和技术,提高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
推动治理转型:夯实绿色转型发展基石
《规划》提出加快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创新提升治理能力,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系统集成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推动从发展方式到治理方式的全方位系统性绿色低碳升级。
成都将扎实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以川西林盘等特定生态单为基础建立反映生态产品保护和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
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费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企业污水排放差别化收费;健全固体废物处置收费机制,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完善生活垃圾跨区(市)县处理环境补偿机制。
责任编辑:任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