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纸业资讯政策法规正文

《印刷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发布

发布日期:2022-01-07   来源:国家新闻出版署

为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印刷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推进印刷强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等,编制本规划。

印刷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承担着巩固阵地、传承文化、服务人民的重要职责。“十三五”时期,印刷业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值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印刷业深化改革全面发力;结构调整效果明显,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产值占比超过60%;新旧动能逐步转换,数字印刷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风险挑战,印刷保障支撑工作坚强有力。国家新闻出版署创立并举办三届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打造统摄发展的政治阵地和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经过五年持续奋斗,我国印刷业综合实力、产业韧性、服务大局大事能力跃上新台阶,为加快建设印刷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印刷业作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支撑,必须深刻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努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统筹协调、保障文化安全,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印刷业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印刷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印刷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稳中求进、进中育强,统筹产业发展和阵地安全,深入实施品牌、重大项目、先进产业集群、融合发展、走出去、人才兴业六大战略,加快构建优质产能供给、技术先进安全、绿色融合开放的产业体系,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印刷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印刷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牢牢掌握印刷工作领导权,确保印刷业发展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更好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印刷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坚持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良性循环,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构建落实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的体制机制,深化印刷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优质产品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印刷产能供给与技术进步,综合设计制度政策,组织开展协同创新,防范化解印刷业重大风险挑战,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和韧性。

(三)目标任务

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也必将建成印刷强国。我国印刷业产值规模跃居全球首位,综合实力和产业韧性进入世界前列。创新驱动有效发挥,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稳步升级、安全可控。绿色发展成为常态,形成产业提质增效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培育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印刷业发展主要目标是:

——规模效益稳步提高。到“十四五”时期末,印刷业总产值超过1.5万亿,人均产值超过65万。数字印刷、印刷智能制造、印刷互联网平台、功能性包装印刷、绿色技术材料等新动能持续增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重点印刷企业产值比重达到65%,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增长引擎作用更加明显。出版物印刷产值比重保持稳定,主题出版保障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喷墨数字印刷关键核心技术设备研发取得突破,印刷智能制造、新材料深入推广应用。印刷与出版、印刷服务与装备制造、实体生产与信息平台等融合发展巩固提升,打造若干新型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

——区域布局更加均衡。锻造东部先进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长板,扩大中部地区承接优质产能转移能力,补齐西部地区特色产能升级短板,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互补、数字化贯通的区域布局。

——国际合作拓展深化。统筹推进重要展会论坛建设,打造若干对外开放新高地。坚持需求“引进来”和产能“走出去”并重,保持对外加工贸易稳步增长。深化标准、技术、文化交流合作,增强我国印刷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扩大优质印刷产品和服务供给

全面深化产业改革发展,把提高印刷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印刷业质量优势。

(一)深化印刷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办好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引领全产业链供应链坚定正确发展方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障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以改革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印刷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资本支持印刷实体经济。完善政策制度支撑,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高水平保障重大任务和重点产品印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政治自觉,加强组织领导,高质量做好领袖著作、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读物、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等重大主题出版物以及各级党报党刊、重点应急印刷品的印制工作。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产能和时间配置,保质保量完成中小学教科书和高校思政课教材的印制任务。

(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质量品牌为重点,培育扩大儿童图画书、个性化定制、创意设计、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型印刷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印刷业由生产加工向综合服务加快转变。谋划布局全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推广使用绿色环保低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印刷服务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

三、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用产学研开展协同创新,突破印刷业创新链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印刷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从当前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喷墨数字印刷喷头、高端印刷装备器材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瞄准全球印刷业升级方向,开展前瞻性、战略性专题研究,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基础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建设一批印刷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科研工作站等基础技术平台。

(二)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重大需求传导机制,支持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特别是国家印刷示范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特色创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组织实施印刷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支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动建设扩容印刷智能制造测试线。

(三)分类布局建设装备器材创新高地。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支持浙江(温州、杭州)、北京、上海、广东(广州、东莞)建设印刷机械制造创新基地,陕西(渭南、西安)建设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创新中心,天津、深圳建设印后装备制造创新中心,河南(南阳)建设绿色版材创新中心,江苏(苏州、泰州)建设绿色原辅材料创新中心。加强统筹规划,建设完善印刷装备技术创新信息交流平台。

四、稳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自主可控、技术先进、安全高效,推动全印刷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一)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或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壮大中小特色竞争企业。支持优质企业上市。实施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行动,提高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创品牌、提品质,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建设先进产业集群。依托国家印刷示范企业、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基地园区等优势资源,在合理服务半径内,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协同,引导规划建设数字印刷、印刷智能制造、印刷融合发展、印刷绿色发展、印刷装备器材、印刷战略新兴等产业集群。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优化集群布局和结构调整,增强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

(三)畅通产业循环。实施全印刷补链强链护链工程,加强政策措施和市场机制的统筹协调,加快标准统一制定和应用升级,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信息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中国数字印刷大数据中心。发挥我国印刷业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形成供给有效、安全可靠的全印刷产业链供应链,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为我国经济内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五、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落实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升级指南要求,引导支持各地出台有关政策,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全面升级的新型产业布局。

(一)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紧贴保障首都核心功能任务要求,完善京津冀出版物印刷保障体系建设,发布三地出版物印刷协同保障企业名单。实现京津冀印刷资质互认,提升三地协同监管信息化水平。推动京津冀联合出台印刷业区域布局政策指引,建设认定一批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基地,打造若干协同发展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全国印刷业创意设计中心、印刷物流集散基地、新材料研发中心。

(二)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创新高地。出台长三角印刷业一体化发展升级的创新中心、先进产业集群和优势企业名单。以上海为龙头,引领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以江苏和浙江为重点,深化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以安徽为支撑,加快产业承接和特色发展。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立发展协商机制和资源对接平台,统筹设计制度政策,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集群,加快构建产业发展生态圈。

(三)建设珠三角印刷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连接平台。加强粤港澳用产学研协同发展,建设连接国内外的印刷业务信息服务系统,推动成立印刷标准化交流促进中心和印刷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培育数字印刷、印刷智能制造和印刷战略新兴等三类产业集群,巩固提升珠三角九市印刷业比较优势和综合协同优势。出台珠三角印刷业对外开放连接平台建设的核心单位名单和重点项目名单。

(四)增强梯度发展韧性。鼓励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数字印刷、纸包装印刷、印刷装备制造和印刷原辅材料,提升出版物印刷基础发展水平。鼓励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出版物印刷、包装印刷和印刷软件服务,培育新兴特色印刷。鼓励支持中部地区建设一批中高端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优质印刷产业布局和转移。鼓励支持区域合作互助,推动东部龙头骨干企业在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投资兴业,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鼓励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印刷。鼓励支持边境地区建设区域性印刷业对外开放连接平台。

六、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深化印刷业对外开放合作,加强安全保障,形成全印刷、高水平、可持续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建设国际印刷技术交流合作平台。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办好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中国国际全印展等重点展会,发挥珠三角对外开放连接平台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支持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骨干企业共同打造高端合作交流平台。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参加世界大展。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印刷信息合作网络,探索建设“一带一路”印刷产能技术交流合作平台。

(二)提高“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质量水平。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支持龙头骨干和特色印刷企业、印刷装备器材企业走出去。支持两岸四地印刷业深化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对外加工贸易高质量、差异化、创新性发展,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扩大先进技术和重要装备进口,推动进口来源多化,引导外资更多投向数字印刷和绿色原辅材料等领域,引导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信息平台。

(三)增强印刷领域国际话语权。加强产业发展与治理国际沟通交流,依托世界印刷与传播论坛、亚太印刷技术论坛等国际组织,提出更多的中国方案,合力推动全球印刷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承担好国际标准化组织印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及主席的工作。推动我国优势印刷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弘扬传播中华优秀印刷文化。建立健全安全审查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七、加强人才建设

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全印刷领域思想政治引领和专业素质提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建设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结构合理、能干善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完善全印刷智库建设。围绕大局大事和重大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建设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印刷智库。支持研究机构在决策咨询、产业发展、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建设专题数据库,支持高等院校建设相关实验室,支持骨干企业兴办技术研究应用基地。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印刷智库。建立运行规范、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

(二)健全人才评价和评奖体系。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突出正确导向、创新价值、优质质量、实效贡献,完善人才评价评奖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专家队伍,拓展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内容领域,做好印刷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印刷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工作。组织好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毕昇印刷技术奖、中华印制大奖等评奖工作。

(三)强化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出台技术工人思想引领、素质提升、建功立业等改革措施,大力培养和壮大青年技术人才队伍,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评价、考核机制,提高待遇水平,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创新和完善职业教育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或举办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为高技能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八、强化规划部署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党对印刷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各地职能部门和发展改革、科技、工信、财政等部门出台完善有关政策举措,构建规划与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发挥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传媒平台作用,形成发展合力。

(二)深化行业治理。提升全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制定修订相关法规规章,实施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着力释放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意识形态管理,实施全过程监管,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组织开展双随机抽查和“3·15”质检活动。指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三)做好监测评估。明确重点任务的责任主体,推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时间表和路线图。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强化督促检查,不断调整完善,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宋清

稿件反馈 

中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该文章系转载,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市场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本站网站上部分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如有漏登相关信息或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网友评论
 
 
最新纸业资讯
访谈
纸业资讯排行
最新求购
南京中纸网资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苏ICP备10216876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20501 
苏公网安备 32010202010716号
视频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