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当地的毛边纸,说起建于宋代末年、已经持续生产了700多年毛边纸的龙栖山造纸作坊,没有念过一年书的刘仰根可以说得比任何导游都要饱含深情。
当年也“西山纸贵”
龙栖山造纸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宋代。南宋时,经过改良,将乐龙栖山竹纸质量始优于其他许多地方,以至于当时的全国众多藏书行家都认定要收藏福建竹纸书写成的书画名作。清人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说,将乐纸以龙栖山的西山纸最好。“纸柔韧细腻,色白如雪,久置不腐。”而清朝《四库全书》刻印之时,清廷曾派员往将乐县购买龙栖山所产之西山纸,专为刻书之用,龙栖山由此迎来“西山纸贵”的高峰期,并一直延伸到民国时期——两百余家作坊年产纸5万余担,为当时闽省之最。而“西山纸贵”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央政府对龙栖山的西山纸实施统购统销政策,西山纸亦作为《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线装本的专门用纸,再次名震天下。据称,仅仅用于《毛选》的西山纸,当时就达640多吨。
当时一百多家西山纸作坊连夜加班的场景,已成为如今刘仰根最富有诗情的一段描述。但也只能是描述而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龙栖山周边的造纸作坊尚余60多家,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龙栖山造纸作坊就成了当地硕果仅存的一家。曾经被人不断咀嚼着的这些典故,眼下,都与工人们手中那些纤弱的西山纸,如梦渐远……
像蔡伦一样制纸
西山毛边纸的造纸原料是嫩毛竹,采集的季节必须是立夏,小毛竹快长出叶子的那个特定时节。而工序上,经由踏料、耘槽、抄纸、湿压、烘焙等最原始的28道复杂的手工操作、历时一年多才能造出优良的西山毛边纸。这样复杂的程序,古时候是,如今还是。作坊工人中的老胡对我们说:“蔡伦当年怎么操作,我们还是怎么操作。”
谁能拯救毛边纸
如今负责耘槽、抄纸、湿压三道工序的是老胡和老童,而43岁的老胡已是其中最年轻的工人了。“老胡干完今年,明年也不想干了。”刘仰根对此颇为忧心忡忡。而作为老板的他,有开工的日子里,还是习惯于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在造纸作坊的里里外外预备着当天需要的材料。年近五十的他,工作量并不比手下的造纸工人少。
“没有办法,人手不够,这次的原料都用完后,作坊也暂时停工了。”刘仰根说,前些日子,来自福州的两个人慕名来到他那儿订货,希望用毛边纸来写族谱,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思忖着,能否让省里的有名气的书画家们与西山毛边纸结下缘分,帮忙把那些原本在历史上被书画家倚重的纸张推销出去……
刘仰根说,自己这辈子实在不甘心,这个“中国现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手工造纸作坊”的金字招牌,就这样与那些业已失传的古老工艺一样,在不久的一天,悄无声息地沦为历史的一声叹息……
西山竹纸制作技艺
竹纸制作技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将乐西山纸是竹纸的一种,以“细腻柔韧、光润洁净、吸水性强、久存不蛀,用于书法,吸墨性强,墨色固定而不褪色”等特征久负盛名。优质的西山纸宜书宜画,既可修复古籍,亦可装帧印刷,深受人们喜爱。
西山毛边纸西山毛边纸具有细腻柔韧、光润洁净、吸水性强、久存不蛀等品性,并通过市场的传播,引起消费者对毛边纸的持续关注,得到了海内外众多客户的认同。
清代以来毛边纸种类繁多有竹皮汗庄、白料毛边、加长、官堆、琉球、官边、大广、大边、汉大扣、京大扣等10余种,其中销往北路的称“大广纸”,销往南路和西北路的称“玉版纸”,素有“赛霜斗雪”、“冰清玉洁”之美誉。
《将商发展史》称,西山毛边纸“清乾隆时被列为‘官纸’供印制《四库全书》之用”。毛边纸的用途极其广泛,既可用于习书作画、官府办公、抄录档案、撰写家谱、书写契约,又可以印刷书籍、修缮古籍、加工簿籍,还可以作为裱禙用纸。
清代清代出版的宋著名理学家杨时的著作《杨文靖公全集》,以及他的族谱《弘农杨氏族谱》就是用毛边纸印刷;清代学者梁彣的著作《梁月山遗书》也是用毛边纸印刷,现存于将乐县档案馆。清代以来,将乐境内几十个姓氏的族谱都是用毛边纸书写或印刷。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以“大广纸”为商标的将乐毛边纸一直畅销于国内各地及香港、日本、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大广纸”主要由“美大仁”、“天美仁”、“福昌义”等一批纸行总经销。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毛边纸中的精品“西山纸”调永安印刷《中央日报》,纸质比重庆印刷的更好。后来专家专程来将乐考察,说是龙栖山灵山秀水漂洗的缘故。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其声名远播,一直畅销于湖南、广东、上海、天津等地。
据《将乐县志》记载“1974~1976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出版局几次选调将乐白莲公社‘大广纸’进京,作为印刷《毛泽东诗词》线装本和重要历史书籍的专用纸。”